Lawsnote JobBoard 律師職涯座談

       許多法律系同學以律師作為未來的職業出路,然而律師專業的養成期長,進入門檻也不低,不知道大家是否會好奇律師事務所內部是什麼樣的呢?經歷漫長的國考準備期之後,我們要怎麼準備面試才能如願進到理想的律所呢?

       最有效的取經方式是直接請教業界前輩,透過經驗分享了解律所的評價與工作型態,讓未來的職涯規劃更加具體,同時進一步思考律師這份職業適不適合自己。Lawsnote JobBoard 很榮幸邀請到三位律師界的前輩—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的蔡毓貞合夥律師(右二)、文匯法律事務所的廖郁晴合夥律師(左一)、大恆國際法律事務所的陳孟秀主持律師(左二), 以招募者的視角來談律師求職的訣竅、事務所內部的文化風氣,甚至到律師工作的甘苦談、心路歷程,一一揭露!

(以下為直播的文字統整,實際內容請以直播為主)


務所背景介紹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下稱「理慈」),事務所的名字就代表他的品牌,理慈代表「理直心慈」,律師應負有社會責任,理慈的所長也是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董事長,給求職者的印象希望是以專業自取,但同時須懷有社會公益的心。

       文匯法律事務所(下稱「文匯」)的律師資歷都非常資深,但相對年輕的事務所,因此在組織彈性、面對新的受雇律師或實習律師會嘗試與他們減少的隔閡,希望貼近年輕世代,在案件討論上跟年輕世代去對話、溝通。

       大恆國際法律事務所(下稱「大恆」),代表著做這個世代「大」的律師事務所,且要「恆久」。大恆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是在太陽花學運中互相認識的,因理念相同,創立了屬於這個世代的事務所。大恆對於社會事件非常關心,接過許多社會矚目案件,例如 2016 年與 2019 年的空服員罷工、2021 年的太魯閣號案。未來的願景也希望與當前資歷較久的大所一樣,將事務所愈做愈大。


領新進員工的方式

       蔡毓貞律師表示律師身為專業工作者,剛進職場時並不會教你怎麼做,通常會由資深受雇律師帶著新進律師做案子。

       以訴訟案件而言,因在法庭上所應對的每一句話都影響著當事人的權益,因此若是無工作經驗的新進律師,大概年資滿一年後,事務所才會開始讓他在法庭上講出已預先演練過的內容,較不可能讓新進律師直接進行這樣的挑戰,而是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訓練,直到能獨立上場。在非訟案件中,更是在做中學,例如合約談判的應對技巧等。

       蔡律師認為新進律師跟資深律師有著不同的長處,新進律師應該試著把自己的長處放大,像是對案件完整的了解、花時間釐清法律爭點的研究,唯有對案件事實有清楚的認知,後面的判斷才可能正確。蔡律師並不建議新進律師輕易把想法拋出去,這樣會暴露自己的不成熟,應把握每一次發言的機會。

       廖郁晴律師則持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律師是一個需要跟人互動的工作,若是一個非常愛表現與一個非常不敢表現的受僱律師擇一,廖律師會選非常愛表現的。原因是律師的生活節奏是相當緊湊的,作業與思考時間非常短暫,需有快速的消化資料的能力,廖律師更期待新進律師積極的表現想法,文匯法律事務所是願意冒著新進律師犯錯的風險讓律師把話講出來,讓律師能在短時間內成長。

       廖律師認為老闆在看 junior 時心中都會有一把尺,在文匯法律事務所,即使新進律師提出來的觀點不是正確的,也會肯定他把想法提出來的勇氣,新進的律師與資深的律師互相成長學習。

       陳孟秀律師認為新進律師首先重要的是熟悉案件事實,此外須清楚知道自己要處理什麼議題。資深律師多年下來都會找到一套帶新進律師的方法,陳律師在訴訟初期會與新進律師討論架構,撰寫大綱,也就是做 case brief,雖時間成本很高,但希望藉此建立新進律師有縝密的思考路徑。

       即便每間律所帶人的風格不同,三位律師們都同意熟稔案件事實是新進律師的基本功,案件事實的掌握程度愈高愈能在工作上受到肯定。


所最在意面試者的三個特質

       現今律師市場逐漸飽和的趨勢下,讓我們相當好奇,在如此高度競爭的執業環境中,三位資深律師認為求職者需要具備什麼關鍵特質?

       蔡毓貞律師認為是「效能」「團隊合作」「樂觀」。首先,律師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效能」是先設定好工作目標,要在時限內完成,「速度很快但品質不好」以及「速度很慢但品質很好」這兩種極端都不屬於效能,時限內與完成度兩者缺一不可。再者,若遇到規模大又複雜的案件,不可能孤軍奮鬥,因此理想的「團隊合作」是自然的付出、不計較功勞、以團隊的目標為目標,而不會互相指責或是以自己的目標為目標。最後,因為律師處理的事情都不容易,然而訴訟的成敗是一翻兩瞪眼,因此要「樂觀」的面對每一個問題,律師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

       陳孟秀律師針對新人的要求則提出「熱情」「負責」「團隊合作」。首先,律師須清楚理解自己是否有想要服務的心,在一些特殊案件上面,若對這份職業沒有熱情,很難發展出同理心。

       此時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普遍認為律師不宜投入太多感情,必須快速抽離並扮演旁觀者的角色,然而陳律師則提出不同的看法,她以承辦太魯閣號案的經驗為例,在案件中討論案情時陳律師也會不禁掉淚,陳律師認為哭並不會損及專業,因除了法律之外,律師也時常需要細膩的處理人的問題 ; 另一方面能真實的表達感情而不須壓抑,這令陳律師很自在。陳律師認為只要把專業做好,其他則是個人的選擇,並沒有真正的對錯。

       針對「團隊合作」,陳律師也補充道,在傳統法學教育中較不會重視的合作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律師工作中很多環節需要大家共同完成,這對法律系的學生來說是個新挑戰。

       廖郁晴律師最在意的三項特質是「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勇於挑戰」,同前所述,因律師與人有高度相關,流暢的表達能力能在律師工作上事半功倍 ; 勇於挑戰則是擁有心理素質面對各種難題與挑戰 ; 廖律師表示文匯法律事務所在面試時會問面試者時事題,藉以測驗分析能力,例如檢方是否能搜索律師事務所等與法律有關的時事議題,因此建議透過多關注時事鍛鍊思考能力與培養自己的觀點。

       然而,三位前輩也認為這些軟性的特質難以在短短的面試時間內發覺,因此也需要透過試用期來觀察與驗證。

享面試的地雷經驗

       了解律所關注的面相之後,我們知道要如何在短短的面試過程中展現自己。反面觀之,我們要如何避開面試千萬不能做的地雷區呢?

       蔡毓貞律師首先強調面試前一定要先調查清楚應徵的職位內容,並分享自身年輕時的慘烈經驗。當時蔡律師應徵一間事務所,面試過程跟老闆相談甚歡,老闆問説喜歡打訴訟嗎?蔡律師明白地回答不喜歡做訴訟,但老闆表示事務所找的就是訴訟部門的人,因當時沒有查清楚職缺的工作內容,蔡律師誤答了此問題。

       然而,蔡律師於面試完畢後,立刻寫信給面試官表示自己雖然不喜歡訴訟,但對該事務所十分喜愛,也希望有機會能在訴訟部門學習,因不論律師未來走哪條路,還是需具備訴訟的技能,希望可以去學習,最終蔡律師仍成功拿到 offer。因此即便發生這麼慘烈的事情,還是有辦法補救,為自己創造機會。

       廖郁晴律師表示很怕遇到當句點王,求職者應設法引起面試官願意繼續互動、想要問下去的興趣。

       陳孟秀律師曾遇過粉絲面試者,因該面試者過於緊張,雙方呈現無法對話的狀態,失去了表達自己的機會,陳律師建議適度表達自己為什麼成為粉絲、喜愛的原因,找到這些與工作連結,而不要將自己是粉絲作為面試的主軸,對面試來說也有機會是加分的。


析現今律師職場狀況

       蔡毓貞律師分析理慈事務所的狀態是年資三年內的律師流動率變高,再來則有嚴重斷層,往上都是年資十年以上的資深律師。許多律師做了兩三年之後會轉到企業 in house,是目前流失最大的部分。理慈的案件類型多是法人客戶,因此蔡律師也贊同事務所的律師應到企業看看,了解身為甲方的角度,有助於專業的培養,故對此蔡律師採樂見態度。

       廖郁晴律師也觀察到,現今律師出來開事務所的年資愈來愈短,平均一到三年,甚至實習完就會自己開業。這個世代講求 CP 值與效率,希望勞力付出轉換成金錢利益是看得見的,剛開始在律所所養成的一到三年內,薪資上升幅度有限,當有其他選擇和生活可以達到平衡,就會造成人才流動。

       陳孟秀律師則表示世代不同,現今的年輕人經濟壓力、面對社會變化的態度,與傳統的觀念並不同,會選擇留較多餘力給自己。陳律師鼓勵現在的年輕人,應花兩年到三年紮實的學好律師的專業技能。

       從資方的角度來看,隨著市場愈來愈飽和,事務所的收費沒有相對成長,卻要養差不多的員工數量,可以預期事務所難以給出合理的對價,除非是有外國法人的生意或是其他創新的商業模式,前者如理慈、後者如喆律等,不同於傳統小所的成本利潤結構,才有機會給受僱律師更好的待遇。

       此次非常難得我們邀請到皆曾擔任過律訓導師的三位律師,在直播的尾聲,我們開放參與的觀眾們提問。


Q1:對於求職者挑律所的建議?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律所?

       首先,廖郁晴律師表示全律會近幾年有擴大導師群,原因是對於律師市場的不透明非常有感,需要資深的人帶領新進的律師,因此建議新進律師把握機會好好跟導師互動,也可以和學長姐打聽律所風評如何,包含是否為正派經營、和受僱的互動情況等等,藉以蒐集資訊並減少摸索時間。

       陳孟秀律師則鼓勵年輕律師,應先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麼、適合什麼,面試時勇於發問,也可以主動提出參觀事務所,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

       蔡毓貞律師再次提及求職者對事務所做 reference check 是基本功,上網蒐集事務所的資訊、主持律師所經辦的案件類型,事先做好充足的功課。


Q2: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建議新進律師先進大所嗎?

       蔡毓貞律師回答道沒有一定要進大所,視個人狀況而定,但對年輕律師來說,先到大所的好處是嘗試不同領域的機會比較大。

Q3:求職者的什麼經歷會加分?

       蔡毓貞律師表示現在許多議題複雜度高,跨領域專業或是與傳統法律人不同的經歷一定會有機會在面試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廖郁晴律師提出,也會視當下事務所想要找什麼樣的人才,例如最近在處理行政訴訟的大案件,有相關經歷的人來面試一定會加分,在第一關審履歷時就會有影響,同一間事務所在不同的時刻會設定不同的應徵條件,是動態的變化。


Q4:在面試中有什麼行為或特點會判斷面試者不適任?

       陳孟秀律師再次表示搞不清楚狀況會令人為難,無法聚焦、抓不到重點進而無法溝通對話,是相當扣分的情況。


Q5:對於一年到三年年資的律師有建議的職涯規劃嗎?

         蔡毓貞律師認為每個人的差異很大,若是新進律師,應三年要讓自己成為一個 senior,差別在於能獨立完成一份任務,包含獨立寫狀、完成法律意見書的方向。

       廖郁晴律師分析在大所與小所會經歷的階段不同。若在大所,大概一年以內大部分都在做法律研究,一到三年可以寫一些法律意見,如果做訴訟案件則可以開始撰狀,三年以後有可能有機會自己開庭 ; 若在小所,可能一年就要能夠獨立辦案、獨立面對客戶,個人表現與特質差異會很大,變化性與彈性很大。

       陳孟秀律師補充道,年資大約三年就需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陳律師分享自己在剛當律師時,老闆容錯率非常大,實習結束後就由陳律師自己負責案件,獨立面對判決勝敗並完全承擔責任,被逼著不得不長大。大約執業半年時,曾經有件金額七、八百萬的案子敗訴,當時的心理壓力很大,但老闆只問了一句:「當事人要不要上訴啊?」表現十分淡定。陳律師表示隨著經歷的累積,會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心理素質也會愈來愈強大。


       在與三位資深律師對談的一個半小時中,充分感受到業界前輩們活力充沛、滿懷熱忱地分享執業心得以及對新生代律師的肯定,言談中充滿真誠與期待,也激發出不同觀點的火花。然而,最終都仍回歸自己的初心,探索自己真正所愛,才能在執業的路程上經歷困難的挑戰,腳步踏得更安心。